close

檳城是英國的萊特船長發現的,而東北海岸的康華利斯堡(Fort Cornwallis)則是1786年萊特船長登陸上岸的地方。當時,英國欲在馬來半島尋找海軍基地,而萊特船長順利獲得吉打蘇丹的信任,並讓他同意割讓檳城島給東印度公司,在軍事上幫助蘇丹對抗泰國及緬甸。萊特任職期間,鼓勵華人移民開墾,轉人煙稀少的檳城為繁榮。

IMG_7123.jpg

檳城島東岸濱海地區由最北的康華利斯堡到渡輪和姓氏橋騎車僅需十分鐘。而最難以讓人忽略的便是維多利亞紀念鐘樓 (Victoria Memorial Clock Tower)。1897年,殖民政府舉行盛大的鑽禧慶祝英女王維多利亞登基60周年,檳城當地富豪謝增煜特地興建高達60英尺的鐘樓,來紀念維多利亞女王在位60年。

IMG_7131.jpg

檳城古稱檳桹嶼,來自早期島上遍植檳桹,但如今,已很難在檳城島上找到檳榔樹了。上面這幅鐵質檳榔,位於維多利亞鐘樓前方,是2005年市政局為美化舊觀仔角而建造的。老實說,初見之,無以得知其為檳榔也。

IMG_7145.jpg

有別於新關仔角,舊關仔角地區從維多利雅鐘往西到聖喬治教堂,在英國統治時期,是整個檳城的行政中心,整條街可以看到濃濃英式風格的殖民建築:包括City Hall、市議會、立法議會大廈、銀行大廈、貿易中心及聖喬治教堂。

舊觀仔角所在的Lebuh Pantai 街上,遍佈著跨國商業銀行,如匯豐銀行HSBC,渣打銀行等。在檳城,又稱之為銀行街 。

從維多利亞鐘所在的圓環往西走,是銀行街,往南走,便會經過檳城的渡輪碼頭,從這個碼頭,可以坐船往返北海,蘭卡威等地。從碼頭要搭公車,必須走到Chulia Street,雖然路途不算遠,但拎著大包小包抵達公車站後,還要看運氣,檳城居民大多騎車或開車,除非尖峰時段,離峰時段的班次是相當少的。

馬來西亞檳城必去景點:姓氏橋

原本以為從維多利亞鐘走到姓氏橋(Clan Jetties)是很近的,但實際走起來還是需要二十分鐘。

 IMG_7200.jpg

姓氏橋相當好辨認,當你看到海上有一條一條人工建造的橋時,你幾乎就可以斷定:我到了。

18世紀初,華人移民到檳城時,大多落足在檳城渡輪碼頭,這裡可說是華人於檳城最早的聚落,直到濱海地區飽和後,大家便轉往內陸發展。

這一座座典型的水上聚落,是用桩柱支撐底部,上面在鋪木板而成。

跟隨在南洋居住的親人來到檳城這片土地,每一條姓氏橋上的居民,都是來自同一個家鄉。以同一個姓氏建一條橋,並居住於上,根據拍攝《家在馬來西亞》這部紀錄片的調查團隊,世界上別無他處。如今,姓氏橋僅剩六條,幸虧政府承諾要保護這幾座幸存的文化遺產,我們才得以虧見早期華人移民的辛苦。

IMG_7173.jpg

在姓林橋上,我們遇到一位慈祥的老婆婆。老婆婆身體不好,和家人居住在姓林橋上的老房子裡。早上家人出外打拼,老婆婆則一個人在家。居住在姓氏橋上的多半為老一輩的居民,年輕人都搬出去都市打拚了。雖說是姓氏橋,但現今已不是整座橋上的居民都是同姓,老婆婆也不姓林,但她是嫁到姓林人家,我甚至還看到印度人從姓李橋的住家走出來呢。

整座姓林橋上的居民都會說福建話,老婆婆的鄰居超著福建話跟我訴說工作很辛苦,可是沒有做工,就無法生活。

IMG_7175.jpg

我相當好奇,難道濱海而居,難道下面的支撐物不會被海水侵蝕,住家不會淹水嗎?不像鄰近的泰國,得天獨厚的馬來西亞,既沒有颱風也無地震 老婆婆說,海水從未淹過木板三公分。但在海面低的時候,每一戶要自己去修建自己的桩柱,若仔細觀察,其實會發現,不同的橋所使用的桩柱材料也是不同的。

IMG_7187.jpg

IMG_7188.jpg

仍有許多居民以捕魚為生,在姓李橋,我遇到一位老翁,他不知撒了什麼東西到海底,接著,便坐在橋邊等待。

IMG_7201.jpg

文章取自網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s My 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